地方文献

北海海交史一二事

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18-01-01浏览:

分享到:

北海海交史一二事
曾祥文

     
    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诸多伟大贡献之中,欧美人最推崇的是“四大发明”,即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他们之所以特别推崇这四大发明,是因为四大发明帮助他们完成了近代化进程:火药帮助新兴的资产阶级(以接受东方文明最多的商人为主要来源),攻破了庄园主的城堡;印刷术、造纸术使“意大利文艺复兴”成为燎原之势;指南针帮助了老牌资本主义帝国的海外殖民运动。四大发明,是中国人赐给近代资本的法宝,它们改写了资本主义的成长史。 
    但“数典”不能“忘祖”。近现代及当代西方人盛赞“四大发明”,而在古代西方人的心目中,还有一个“四大发明”。翻开西洋典籍,中国的丝绸、陶瓷、茶叶、水稻,这“老四大发明”虽与资本主义无缘,却改变了亚非欧人民的生活质量,对希腊罗马的古代文明也有过巨大的贡献。 
    直到今天,西方语言中,对中华民族还有两个称号,一为“china”(英语、德语、法语等语作chine等形),意思是“瓷”;一为“sino”或“sini”(英语词根,与中国有关的词汇如sinicism、sinicize、sinitic、sinologist、sindotogy、sinophite、sinophoble……均以sini或sino表示中国,“中外合资”作“sinoFreign”,法德等语也有同样现象),意为“丝”。其原始词根“chi”、“si”分别来源于汉语的瓷、丝。这就证明,在西方古人心目中,中国文明最突出的就是丝与瓷。 
    在希腊神话中,无论是天使还是魔鬼,都穿着兽皮,插着羽毛。在希腊罗马的戏曲中,英雄们还披着兽皮。也由于欧洲远离中国,中国的纺织工业到达较晚,欧洲才发展了裸体文化、裸体体育、裸体绘画……(西方史家认为希腊人“酷爱裸体”,才有裸体文化。其实,存在决定意识。)而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虽然也有“裸国”之称,但由于中原文化传入较早,社会在没来得及形成体育与艺术需求之时就进入了“垂衣裳而治天下”的时代。文化是双刃剑,有得就必有失。丝绸及以后的棉花传入欧洲后,西方的贵族才打扮得文明起来,男子才从斯巴达式的一介武夫进化到中世纪的风流骑士;也才有罗马贵妇人,罗马一词才与“罗曼蒂克”发生关系。西方古人赞美丝绸,称中国为“丝国”,理由就在于此。 
    中国不是陶器的唯一发源地。但是,釉陶、瓷器是中国人发明的。陶器是农业文明的产物,有了丰富、廉价的陶器,人们才有可能以粮食、鱼肉、蔬菜为主食。古希腊时代,见于戏剧作品的雅典政治家、军事家、诗人的日常饮食非常简单,葡萄酒、干鱼片、橄榄,加上日光浴,就是他们的主食。西方历史学家申称,古希腊人由于没有在吃的方面花大力气,才创造出了光辉的哲学、文学、艺术、体育。而中国古人食品丰富,烹制考究,便专心于“吃”,影响了文化创造。这也是“有所失必有所得”了。 
    起源于黄河流域的釉陶,起源于长江流域的瓷器,先是在南中国海周边国家和地区传播,尔后影响到世界各地。考古学者艳称的“几何印纹陶”,起源于江浙闽,一路通过台湾传播到菲律宾、印尼,一路由两广沿海、港澳,传播到越南及整个中南半岛、马来半岛。整个东南亚地区的新石器时代,始终都明显具有中国文明的印迹。文物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中国南方古代印纹陶》一书已作了详细报道。唐宋以后,制陶技术仍以中国为最先进。《北海文史》第九辑刊布的北海地角岭陶器,其风格亦是既广泛见于中原又多见于东南亚。泰国素可泰王朝国王拉玛甘亨(1278-1318年)在向老挝、缅甸、马来半岛扩张的同时,积极开展对华贸易,重点从中国引进制陶技术,聘请中国大批技术人员,在素可泰城、宋加洛等地建立了大批工厂,造就了素可泰王朝的鼎盛。马来西亚的最初古国吉打,就使用了唐瓷,这已为田野考古证实。14-15世纪的马六甲王国,重要的经济支柱就是转口贸易:将中国的生丝、丝绸、陶瓷、瓷器、铜器、铁器等运往西方,将阿拉伯香水、红宝石、欧洲珍珠,还有亚历山大故事之类古希腊罗马文化,运往东方。11-16世纪的印尼,也有许多古国同中国保持“朝贡贸易”,丝、瓷仍是大宗进口产品。大批中国工匠、商人也移居马、印等地。11世纪以后的菲律宾,从中国进口的主要产品就是陶瓷。中国以陶瓷为代表的文明进入菲律宾,促使菲律宾形成了早期的国家,进入了自己的文明时代。 
    所以,就影响力而言或就数量而言,称“海上丝绸之路”为“陶瓷之路”是有道理的。 
    我国与中亚、欧洲民族的贸易,古籍又称为“茶马互市”。陶瓷器传入西方之后,畜禽肉的大量加工成为可能,中亚、欧洲人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渔猎经济进化到了畜牧业、畜养业阶段。但如果没有茶叶,至少在咖啡发明以前,西方人无法成为“肉食动物”。中国的茶叶,使中亚、欧洲人的畜牧业得以在广阔的空间内发展,使他们能顺利地摄入大量的肉食。当然,也养肥了从事茶马贸易的阿拉伯商人。十字军东征就与“茶”有关:吃惯了肉的欧洲人为了获得其赖以生存的茶叶,联合起来征讨阿拉伯地区,反对阿拉伯商人在茶马古道上“居间垄断、牟取暴利”。以后欧洲人远赴非洲、美洲殖民,大种可可、咖啡,在南美试种中国茶叶,也与茶叶供不应求及价格高昂有关。 
    茶叶的出口,兵分三路:一是“北方丝绸之路”,从新疆出口;二是四川经今滇缅公路一线出口;三由“陶瓷之路”,从海上出口。目前外语中,英语茶的发音近似白话,俄语茶的发音接近西北方言,道理就在于此。 
    从重要性程度而言,“海上丝绸之路”称为“茶道”也未尝不可。 
     
    古代中国文明对东南亚及西亚、欧洲的影响,除丝绸、陶瓷、茶叶、水稻“四大发明”之外,还有其他生产生活用品、礼俗等。公元前1000年左右,部分福建人移居越南,将中国已经成熟的青铜器文明带到越南,开创了越南“东山青铜文化”。后来在越南建立“陈朝”的,也是福建人。前4世纪,四川人不断迁入越南,又把铁器传入了越南。通过越南,又南传传入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及其以南、以东地域。东南亚常见的铜鼓,越南发现的羊角钮铜钟,越南绍阳、越溪、山西、凉山、陶盛、东山、安沛、河江、太原等地出土的扁茎短剑,越南清化省出土的青铜茅,越南常见的青铜钺,都能在中国尤其是广西找到其祖宗。北海合浦博物馆所藏青铜器,几乎全部属于中原文化遗物,同时又与东南亚铜器存在渊源关系。东汉初,任延管理九真、交趾,“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把中国先进的农耕技术也带入了越南。 
    公元200年至250年,东吴使臣康泰出使柬埔寨,教导国王范寻命令国人穿衣服,制作“横幅”,这种服饰至今仍被泰、缅等国部分民族袭用(泰国叫“帕农”)。汉族的服饰文明传入了东南亚。当然,这也可以被看作东南亚裸体艺术乃至整个绘画艺术不如西方的原因之一吧。同时,衣服的传入,对道德观念、审美观念等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中原地区还是漆器的诞生地。漆器也是经由两广传入东南亚的。 
    广西左江岩画的发现,为我们寻找中国礼俗传入东南亚的道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左江岩画分布于左江、明河、平而河两岸及附近峰林石山的断崖峭壁上,流经龙州、宁明、崇左、扶绥、邕宁等县,与北海相邻,与凭祥相望。岩画上古人的人像、器物,都能填补广西南部与东南亚交流史研究的空白。如短发,同于越南绍阳出土青铜钺上的纹饰,与《左传》“吴发短”的记载相合,正好勾画了一条从江苏经广西至越南的传播红线;披发,与越南黄下鼓、约丘鼓图像中的人物相同,也合乎《韩非子》、《淮南子》、《战国策》等古籍对中国南方发式的记载(《汉书地理志》:今苍梧、合浦、交趾、九真、南海“文身断发”,明言汉代两广南部与越南同俗);椎髻,既见于广东清远、广西贵县的东周墓、汉墓,又见于越南玉镂铜鼓纹饰、和平遗址青铜戈纹饰;以羽毛为饰物,如头插羽毛、身缀羽毛、头饰兽角……无不可以在两广和东南亚地区分别找到其来龙与去脉。 
    柬埔寨一年一度的奥姆水祭(独木舟竞渡),与我国南方地区流行的赛龙舟相似,左江岩画也有所表现,合浦北海至今也还保有此类习俗。竞渡的起源已不可确考(关于赛龙舟的意义,两湖地区认为是“救屈原”,华东古代传说是“救伍子胥”,云南部分民族认为是纪念“白娘子”,这些都是后人附会。赛龙舟的真实起源,比这些历史人物、传说人物都早)。大抵起源于长江中下游,流行于南中国,波及东南亚。 
    
    文化的传播从来都是双向的,外国的文明同样影响着中国文明。我们吃的胡桃、胡椒、胡瓜(今名黄瓜)、番茄、番薯(红薯),穿的长裤(初名胡服),用的胡琴,均产自少数民族地区和周边国家,胡、番都是汉族对他们的称呼。合浦出土的文物中,不少来自斯里兰卡、西亚乃至更远的地方,浦北等地出土有日本钱币,这都是外国文明影响中国的明证。 
    一部北海地方史,实为一部中外文化交流史。许多项中外文化交流,北海都起了中介作用。北海的价值也正在于此。

(原载《北海文史》第九辑,作者系四川大学历史系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