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

合浦乾体古港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探源

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18-01-01浏览:

分享到:

合浦乾体古港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探源
周家干  陈祖伟

    “丝绸之路”是一条具有历史意义的国际通道,东起中国古都长安(今西安),西至地中海东岸,是西汉武帝建元三年至元狩四年(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杰出外交家张骞开辟的。后来,由于该“丝绸之路”经过国家较多,常因战争受阻,且不时受到西域匈奴的袭扰,加之当时贸易品除了丝绸之外,还有陶瓷等易碎物品,陆路运输起落频繁,易于碰碎,因此必须在西南寻求通往东南亚等国的“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以合浦为中心,从长安(今西安)出发经沔水入长江进洞庭湖,入湘江,进漓江,过灵渠,入桂江,浔江,进北流江,过分水坳(桂门关)入南流江,经合浦乾体港出海。一可过南海直抵爪哇国,一可过马六甲海峡进孟加拉湾,过印度洋,入波斯湾或红海达地中海沿海岸的大秦(古罗马帝国)诸国。当时,外国商人跨洋越海来中国也经这条路线。他们来中国有两种情况:一是来中国的合浦地区或中原地区进行贸易;一是外国使团以“贡献”的名义将土特产“贡献”给汉朝皇帝,博得汉朝皇帝的“赏赐”。西汉元始三年(公元前3年),“黄支国来献犀牛”。汉居摄元年(公元6年),“越裳国以三象重译献白雉”。东汉永元十三年(公元101年),安息王满屈复献狮子,及条支献大鸟,时谓安息雀。永建六年(公元131年),叶调国遣使贡献。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大秦(罗马)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光和六年(公元183年),日南徼外多来贡献。公元初年,罗马人掌握了印度信风之后,更进一步打破南阿拉伯对印度洋贸易的垄断,大大地增强了古代东西方之间的直接贸易。同时,汉朝朝廷为了进一步发展海外贸易,经常派出庞大商业使团到东南亚等国进行贸易。这些使团的成员一部分是皇帝的亲信,专门为皇帝搜集奇珍宝玩的黄门官吏,一部分是“应募”商人。 
    西汉时中国西南的海上交通贸易,一以日南(今越南中部)为中心,一以合浦为中心。这可从《汉书》中得到证实。《汉书•地理志》是研究我国西南海上交通贸易的重要史籍。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兴,后立摇为粤王,是时南海尉赵佗亦自王,传国至武帝时尽灭,以为郡云。处近海多犀、象、玳瑁、珠玑、银、铜、果布之凑、中国往商贾者,多取富焉。自合浦徐闻南入海,得大州,东西南北方千里,武帝元封元年,略以为儋耳、朱崖郡,……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又船行可有二十余日,有谌离国;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民俗略与珠崖相类。其洲广大,户口多,多异物,自武帝以来皆献见……平帝元始中,王莽辅政,欲耀威德,厚遗黄支王,令遣使献生犀牛。自黄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船行可二月,到日南、象林界云。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汉之译使自此还矣。”《汉书•地理志》的这段文字,阐述了两个内容,其一为海内交通贸易,以番禺为中心,往来番禺、合浦、徐闻、儋耳、珠崖之间(大州即今海南省);其二是西南海外交通贸易。据这段文字提到的地点,可知西汉时中国西南海上贸易通道达印度洋、非洲东北沿海。如文中所述的地点:都元国,即隋之都昆或都军,从《晋书四夷传》及《水经注卷三十六》之屈都乾,《梁书》之屈都昆,在今苏门答腊之东北岸。邑卢没国,即《唐书•南蛮传》之拘蒌密,今缅甸南部海滨,一说是在爪哇的雅加达。谌离国,即《唐书•骠国传》之悉利移城,《汉书•地理志》所引贾耽的《四达记》之悉利城,在缅甸伊拉瓦底河沿岸,一日在三宝陇。夫甘都卢国,即宋时的蒲甘,颜师古在夫甘都卢国注所谓“都卢国人劲捷,善缘高”者是也。在缅甸诃凌西南方的海岸。阿丹娜沙,黄支国,即《新唐书•南蛮传》之千支弗,千字为于字之伪,即《西域记》与印度达罗昆茶的建志补罗,苏门答腊的西北部。已程不国,即《唐书》之磨腊,贾耽之没来,  《西域记》之秣罗矩吒。郑和海图上标沙里八丹,今非洲东北沿海岸。皮宗即在越南的最南端。大秦即今罗马,柔佛在今新加坡。《汉书•地理志》写到的“日南障塞”,  “障塞”二字《汉书补注》引朱一新日“障塞犹筑亭乘障塞之障塞,非县名也”,真正属地名的是日南、徐闻、合浦。《汉书》只说日南、徐闻、合浦,不说番禺,是因为番禺当时不是汉代海运中心。“东吴以前,俱以徐闻、合浦、日南为市舶冲路,晋以后始以广州(番禺)为海上诸蕃之主港也”(见《广东十三行考》)。《汉书》首先提到日南,是因为日南是当时汉朝最偏远的一个郡治,距东南亚等国最近,汉朝使者和商人,便在此乘船出海,外国使者和商人也在日南登岸。西汉时,中国西南海上交通贸易,最初一以日南为中心,一以合浦为中心,后因日南郡的“林邑蛮”反叛,劫杀来往使节和客商,故日南这条对外交通的通道因此闭塞。其次提到徐闻,是因为徐闻当时是合浦郡治所,是当时合浦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故。后因徐闻无内陆大河作依托,土地贫瘠干旱,每年多台风袭击,且港湾开阔,无阻挡风浪之屏障,地理环境及经济条件均不及合浦。东汉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便选择地理环境优越、经济较发达的合浦县作为郡的郡治。日南这条通道闭塞以后,合浦乾体港便顺理成章成为对外交通贸易“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 
    合浦,为地处江河汇集于海之意。合浦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2.3℃,最热的7月份,平均气温28℃,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14℃。全年无霜期355天,年平均雨量1731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23小时,海岸线长393.2公里(据1994年版新编《合浦县志》),海岸线曲折、港湾较多,自东至西最大港口有英罗港、沙田港、营盘港、白龙港、铁山港、北海港、乾体港、木案港、大观港。全县有大小河流80多条,最大的河流为南流江,从博白入境,横贯县境,在县境州江分四条支流出海,最东一条支流廉州江,经县城至乾体港出海。乾体港位于廉州湾东北角,距县城仅6公里,距北海市约10公里,与北海外沙港遥遥相望。乾体港是古代的良好港湾,东有雷州半岛、海南岛及北海冠头岭,阻挡风浪的袭击。乾体港有内河作依托,溯江而上,过分水坳(桂门关)入北流江,进浔江、桂江,过灵渠,进漓江、湘江,入洞庭湖,进长江,入沔水直达西汉故都长安或中原地区。 
    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后,为统一中国,挥戈南越,“以卒凿渠(灵渠)而运粮道,而与越人战”(见《淮南子》卷十八)。其中由赵佗尉屠睢率领的一路秦军,从长安出发,经沔水入长江,进洞庭湖,入湘江,进漓江,过灵渠入桂江、浔江,进北流江,过分水坳(桂门关)入南流江顺流而下,直达合浦乾体港。“秦征西瓯,必由合浦”(见《古代中国与交趾之交通》)。秦始皇平定五岭,开凿灵渠,沟通了长安和中原至合浦的水道。秦始皇平定百越后,置南海、桂林、象郡。“以谪徙民,与越杂处十一二岁”(见《史记》卷十二)。当时,合浦属象郡地。大批移民南迁,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文化、技术,加快了合浦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在秦始皇平定五岭和征西瓯时,曾派一部分商人随商队到百越地区经商,这些商人一方面同物产丰富的合浦地区进行贸易,另一方面不辞辛劳,远涉重洋,进行海外贸易。合浦因而成为我国对海外交通贸易必经之路。汉初,赵佗称王,号称南越国,合浦地属南越国。西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汉武帝遣伏波将军路博德、楼船将军杨仆,征集“楼船十万人”,水陆并进“会至合浦征西瓯”,因航海技术条件,当时船队从合浦乾体港出海,只能沿岸而驶。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十月,灭南越国,划出南海、象郡交界的地方,置合浦郡,并设合浦县,县治在今合浦廉州镇。东汉建武间,“交趾郡征贰征侧反汉,攻城掠地”,汉光武帝遣伏波将军马援、楼船将军段志,“发长沙、桂阳、零陵、苍梧兵万余人讨之”。汉伏波将军马援的进军路线,也即秦屠睢进军百越的军事故道。“秦征西瓯,必由合浦”(见《古代中国与交趾交通》)。汉伏波将军马援率船队经合浦乾体港出海沿岸西行,过大观港乌雷岭越北仑河抵交趾。汉伏波将军马援征交趾时,以合浦为军事基地,驻军合浦,要不断供给粮食,现在合浦东北10公里处,有糠头山,相传乃驻军。“居人舂谷积糠成山”(见《廉州府志》),故名糠头山。廉州西北约6公里处,旧有铜船湖,相传伏波将军征交趾时,在此铸铜船丽只,一只留在该湖,故名铜船湖。又据《廉州府志》云:“廉州九头岭下,有战国时造船(战船)遗址。”清同治间,乡人曾在该遗址处,挖掘出造船木材,坚硬如铁,其中一方形长木,长达30多丈……。东汉光和七年(公元184年),以合浦廉州为军事基地,三次讨伐交趾叛乱,三次从合浦大规模出兵,平息交趾叛乱,大批战船需要更新和修理,故有造船厂之设也是必要的。可见,从长安或中原至乾体港的水上交通运输,首先是以军事行动为目的,而后转向商贸。 
    《古南越国史》一书云:“汉代的合浦已经成为重要的贸易都市和海湾。与合浦的历史文化遗迹是相符的”。在西汉以前,合浦不但是珍珠的重要产地,也是珍珠的集散地。西汉平帝(公元1-5年)京兆尹王章因得罪当朝权贵王凤,被诬下狱,田地房产被抄没,其正妻被徙合浦,经营珍珠生意,置产数百万。回京后,将被抄没的田地房产赎回,可见合浦珍珠贸易之盛。据《后汉书•循吏传》记载:“(孟尝)迁合浦太守……海出珠宝,与交趾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先时宰守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渐徙交趾郡界,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尝到官,革易前弊,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返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又据史料记载:汉代合浦地区的桑蚕业便得到了普遍的发展。合浦县最早生产蚕丝的地区是合浦北部地区(今浦北县)的寨圩、乐民、福旺等地。当时是以天然树蚕(木蚕)为主。常乐、石康等地以桑蚕细丝。“菜茹荫桑,瓜豆缘垣,畜牧荫放鸡邻疆……”合浦地区生产的丝绸,一为交趾郡商人所购,一为外夷商贾所购。“交趾、蕃夷皆来市焉,虽赋重困穷,民末至庐室空虚,舟楫之繁庶,胜于他所,此蚕桑之厚利也”。 
    近几年来,在合浦沿海的山口英罗,福成上、下窑,廉州老歌渡、草鞋村等处,以及南流江出海口处,发现了许多汉代的陶瓷窑遗址。这些陶瓷窑遗址,大多在合浦沿海,这说明汉代沿海的陶瓷的生产,大都是为出口服务的。可见,汉代合浦已经成为重要贸易都市和海湾。汉代合浦地区与海外贸易是相当繁荣的。《廉州府志》载云:“武帝(汉武帝)威德远播,薄海从风,外洋各国夷商,无不梯山航海,源源而来,现在幅辏肩摩,实为海疆第一繁庶之地。”东南亚各国商贾和使节,在海上直达合浦乾体港,从乾体港溯江而上,直达长安或中原地区。部分海外夷商,也不必长途跋涉前往长安或中原地区。在合浦以壁琉璃、琥珀、玛瑙及奇石异物,便可以交换到丝绸、陶瓷、茶叶、珍珠等。 
    中国商人则从长安和中原经合浦乾体港出海,前往东南亚等国。《汉书•地理志》记载:“俱入海市明珠,璧琉璃、奇石、异物、赍黄金、杂缯而往……”,“杂缯”指各种丝织物,“缯”古音读“丝”。与海外商人交换的“明珠”并非“真珠”,《通典》一书中的黄支条于明珠之下加一“玉”字,乃玉类也。“璧琉璃”《梵书》作吠琉璃,《一切经音义》言稠利夜。亦言稠梨或云毗琉璃,以山为名,头梨山出之宝石之类。即青色之宝石,也即绿宝石和青金石。“奇石”当属于宝石之类。“异物”乃珊瑚、蚌珠之类。可见中原商贾以黄金、丝绸,前往东南亚等国交换明珠、璧琉璃、琥珀、玛瑙、奇石异物。部份中原商人则在合浦直接与外夷商贾交易,也不必远涉重洋。 
    合浦廉州附近东南自清水江至西南禁山村一带,东西约长13公里,南北宽约5公里,面积约60多平方公里的丘陵地带布满汉墓。经勘探测定,估计有汉墓总数近万座。现已挖掘的汉墓有400多座,发掘出土的文物近万件。在发掘的每座汉墓中,基本上都有璧琉璃、水晶、琥珀、玛瑙等随葬外国饰物。还有玻璃器皿、外国风格的黄金饰物等。1975年,合浦汉墓出土有用琥珀雕成的狮子、青蛙、扇子、篮子等工艺品。狮子不产于我国,而产于印度和欧洲东南部、非洲和叙利亚等国。玻璃杯和金花球经中国历史博物馆的专家鉴定,认为分别是波斯和印度所产,经海上输入中国。合浦汉墓出土的琥珀狮子是从罗马(大秦)经东南部及非洲和叙利亚等国输入我国的确证。合浦汉墓出土最多的是玛瑙,其雕刻风格也是外国风格,这说明合浦与海外交通之密切关系了。 
    合浦汉墓出土的璧琉璃,有圆形、扁形、长圆管形、菱形、三角形等,颜色有浅兰、深兰、黄绿、黑色及月白等,五光十色。这璧琉璃,经专家鉴定都是舶来品。从合浦汉墓出土的文物,可以证实,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是合浦乾体港,是我国通往东南亚各国交通枢纽,是“海上丝绸之路”必经之路,也说明当时合浦不但是珍珠、丝绸、茶叶、瓷器的产地,也是集散地。 
    近代在柔佛国即马来西亚半岛之新加坡出土有我国汉代印纹夹沙硬陶和印纹硬陶,印度尼西亚的加里曼丹岛的沙捞越河口发现五铢钱,在苏门答腊、爪哇和婆罗洲的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中国汉代陶器,所有这些出土的陶瓷的造型和花纹、彩釉是一样的,即证实了汉代合浦与东南亚交通的史实。 
    毋庸置疑,在汉代合浦乾体港之所以成为对外通商口岸,特别是西域陆路丝绸之路受到匈奴骚扰和日南郡受到林邑蛮的侵扰而闭塞以后,“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乾体显得更加重要。“海上丝绸之路”的古道,曾经不仅运送了丝绸,还运送了陶瓷、珍珠和茶叶等重要商品,并传播了艺术、技术、信仰和习俗。在其鼎盛时,这条海路成为中国和外国物质、技术、智慧和精神交流的象征。

(选自《中国海洋报》1994年,作者是合浦县县志办和县府办干部)